心血管疾病,至今仍是全球公认的 “健康第一杀手”。为了让血脂管理更科学、更精准,2025 年欧洲心脏病学大会上,欧洲心脏病学会(ESC)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(EAS)联合发布了《2019 ESC/EAS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:2025 重点更新》。
这份新指南足足整合了近 6 年的临床研究证据,从风险评估、分层标准到 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-C)的控制目标,都做了重大调整。今天就用大家能看懂的语言,把核心内容讲透 —— 谁是高危人群?你的 LDL-C 该降到多少?怎么吃药才对?看完这篇全明白!
以前评估心血管风险,常用的是 SCORE 评分模型,但它有个明显缺点:对老年人、不同地区人群的适配性不够好。
这次新指南直接上线了两个全新评估工具,精准度大幅提升:
• SCORE2:专门给 70 岁以下成年人用,能评估未来 10 年发生致死性、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;
• SCORE2-OP:专为 70 岁及以上老年人设计,更贴合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。
这两个工具不只是沿用了年龄、性别、吸烟史、收缩压、总胆固醇、HDL-C(好胆固醇)、LDL-C(坏胆固醇)这些传统因素,还首次加入了 “地理区域差异” —— 比如不同国家、地区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不同,评估时会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,结果更靠谱。
👉 小贴士:工具是辅助,最终的风险判断,还需要医生结合你的整体情况(比如病史、症状)综合评估,别只看评分哦!
新指南把心血管风险分成了 4 个层级: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、极高危。最关键的变化是 ——“极高危人群” 不再只看 “有没有确诊心脏病”,很多没发病但危险因素多的人,也被划入了这个范围。
• 急性 / 不稳定心绞痛
• 慢性冠脉综合征
• 做过冠脉支架或搭桥手术
• 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
• 外周动脉疾病(比如走路时腿麻、间歇性跛行)
• 没确诊,但危险因素叠满的人:
• 糖尿病 + 靶器官损害(比如糖尿病肾病、视网膜病变等)
• 同时有 3 个及以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(高血压、吸烟、肥胖、心血管病家族史等)
• 1 型糖尿病病程超 20 年
• 肾功能重度不全(eGFR < 30 mL/min/1.73m²)
•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+ 心血管病 / 其他主要危险因素
• SCORE2 评分显示未来 10 年风险>20%
💡 划重点:以前觉得 “只有得了心脏病才是高危”,现在不一样了!哪怕没发病,只要危险因素够多,也可能是 “极高危”。这意味着,血脂管理必须 “早动手”,不能等生病才重视!
2. 这些情况,属于 “高危人群”,也得警惕!
• 单一危险因素特别高:
• 总胆固醇≥8 mmol/L
• LDL-C≥4.9 mmol/L
• 血压≥180/110 mmHg
• 其他高危情况:
•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(没有其他危险因素)
• 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
• 中度肾功能不全(eGFR 30–59)
• SCORE2 评分 10 年风险在 10%~20% 之间
这次指南首次提出了 “极端风险人群” 的概念 —— 这类人需要更激进的血脂管理,LDL-C 目标值更低。
哪些人属于 “极端风险”?
1 .已经用了 “最大耐受剂量” 的他汀,还是反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(比如 1 年内又心梗、又缺血性脑卒中);
2 .有心血管疾病,还同时有多个部位的血管病变(比如冠心病 + 外周动脉疾病 + 颈动脉狭窄)。
对这类人,指南要求:
LDL-C 必须降到1.0 mmol/L 以下,部分情况还可能需要降得更低。
 💡 为什么这么严格?
研究证明,LDL-C 越低,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越慢,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也会减轻,还能抵消一些难干预的风险(比如脂蛋白 a 升高)带来的危害。
💡 提示:目标值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结合个体病情、药物耐受性和依从性综合制定。
除了大家熟悉的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肥胖,新指南特别强调了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因素,评估时一定要告诉医生:
•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(家里男性<55 岁、女性<65 岁就确诊心血管病)
• 肥胖(尤其是肚子大的腹型肥胖)
• 长期久坐、不运动
•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睡觉打呼严重、经常憋醒)
• 过早绝经(<40 岁就绝经)
• 社会心理因素(长期压力大、收入低、教育水平低)
另外,两个 “生物标志物” 也被列为独立风险因素,体检时可以关注:
• 高敏 C 反应蛋白(hs-CRP)>2 mg/L:提示身体有慢性炎症
• 脂蛋白 a [Lp (a)] >50 mg/dL(或>105 nmol/L):遗传因素影响大,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风险,目前没有特效药,但可以通过强化降 LDL-C 来减轻风险
想让 LDL-C 达标,离不开 “生活方式干预 + 药物治疗” 双管齐下。
以下是根据指南整理的常见降脂方案及其LDL-C降幅估算,供大家参考:
💡 温馨提示: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,不是越 “强” 的组合越好。有的人用中等他汀 + 依折麦布就够了,有的人就算用了 PCSK9 抑制剂也难达标。具体方案一定要让医生定,别自己换药、加药!
最后:给所有人的 4 个核心提醒
1 .“坏胆固醇” 没有 “正常就行”,而是 “根据风险,越低越好”;
2 .别等心梗、脑梗发生了才管血脂,早识别高危、早干预,才能防住心血管病;
3 .定期体检,重点查血脂(尤其是 LDL-C)、血压、血糖;
4 .不管风险高低,健康饮食(少油少糖少盐)、规律运动(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、戒烟限酒,永远是血脂管理的基石!
1.François Mach, Konstantinos C Koskinas, Jeanine E Roeters van Lennep, Lale Tokgözoğlu, Lina Badimon, Colin Baigent, Marianne Benn, Christoph J Binder, Alberico L Catapano, Guy G De Backer, Victoria Delgado, Natalia Fabin, Brian A Ference, Ian M Graham, Ulf Landmesser, Ulrich Laufs, Borislava Mihaylova, Børge Grønne Nordestgaard, Dimitrios J Richter, Marc S Sabatine, ESC/EAS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, 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/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: Developed by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(ESC)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(EAS), European Heart Journal, 2025;, ehaf190,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eurheartj/ehaf190